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深入推進零基預算改革的決策部署,以健全規章制度、強化部門協同、明確建設任務、科學測算標準、動態調整優化、加強標準應用為著力點,搭建支出標準工作“1”項總體方案、“2”項制度規程、“N”項具體措施的“1+2+N”制度規劃體系,構建支出標準“九化”發展格局,自治區本級累計出臺預算支出標準34項,制定財政內部試用標準4項,實現了規范預算文本編制、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合理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四大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 構建支出標準規范化、制度化、協同化建設總框架
健全制度體系。注重支出標準體系建設長遠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內蒙古自治區本級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建立標準體系整體框架,為構建符合全區預算管理和改革需要的標準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本級項目支出標準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標準編制要求、程序、依據、各方職責等,規范標準建設、應用、修訂等環節的管理,將建設要求固化到制度文件中,使標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結合零基預算改革,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本級項目支出標準建設工作指南(試行)》,以“說明書”的形式講清楚、說明白如何建設支出標準,解決了標準建設“怎么干”的問題。
強化部門協同。牢固樹立財政部門服務意識,通過經常性溝通交流、培訓宣傳,讓部門充分認識到支出標準在預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配合程度和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成立自治區本級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協同推進標準建設機制,明確各方職責,壓實責任,定期溝通總結,充分發揮部門專業領域優勢,分工合作,凝聚合力,形成標準建設協同化發展格局。
聚焦業務需求 拓寬支出標準常態化、體系化、科學化研制新路徑
明確建設任務。通過廣泛調研,制定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本級2024—2026年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三年期支出標準建設重點任務,聚焦預算部門業務需求,堅持急用先行,開展包括維修改造、信息化建設及運維等6項通用標準和檔案數字化、部門工作保障經費等10項專用標準建設工作,推動部門內部標準建設,解決了標準建設“干什么”的問題。結合零基預算改革,常態化、體系化開展支出標準建設,為后續標準建設指明方向、提供經驗。
科學測算標準。以科學化測算標準為目標,賦予標準合理性和權威性。結合財政部現有標準、行業或地區標準、部門特有標準及實際支出情況,按照項目—活動—子活動—分項支出等內容進行詳細測算,做到測算過程有公式、計算方法有說明,實現標準和口徑規范統一。同時按照保障正常履職并適度從緊的原則,合理測算確定資金實際需求量。自治區政務信息化運行維護支出標準印發前,在內部試用,經過實踐檢驗,既能滿足部門、單位項目支出需求,又能合理節約財政資金,驗證了標準的實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落實習慣過緊日子 擴展支出標準動態化、模板化、節約化應用大格局
動態優化調整。在標準出臺前,按照“邊制定、邊運用、邊調整”原則,先行試用,經過檢驗和逐步調整完善后再正式印發執行。標準出臺后,結合有關政策、社會經濟發展、物價水平變動等因素動態優化調整支出標準,已協同部門動態調整評標評審專家勞務報酬、人事考試考務費、部門基本業務裝備配備等支出標準,同時加強項目執行情況的分析和結果運用,將實際執行情況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修訂支出標準的依據,實現標準動態化管理。
加強標準應用。通過設置統一的預算編制規范,推進項目預算方案模板化,變“填空題”為“選擇題”,使項目活動清單化、支出內容選項化、經費支出標準化,降低預算編制、審核難度,同時增強部門間預算編制的可比性,提高預算編制的透明度、可信度、專業度,進一步規范預算文本編制、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在編制預算期間,利用34項已出臺標準和4項內部試用標準編制、審核預算,其中利用新制定的政務信息化建設、信息化運維支出標準審核項目預算,2024年節約財政資金9726萬元,利用場館運行經費支出標準審核預算,節約財政資金3700萬元,使項目預算從“估算”變為“按標準科學測算”。
內蒙古財政預算支出標準的建設及應用,在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打破部門支出固化思維、有序推進零基預算改革提供重要支撐,為自治區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任務貢獻財政力量。